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,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,为了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,保障公众健康,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,我们[具体单位]积极行动,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,取得了阶段性成效,现将防控登革热工作进行总结如下:
工作开展情况
(一)加强组织领导,明确责任分工
成立了防控登革热工作领导小组,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组长,明确各部门职责,形成了“一把手”亲自抓、分管领导具体抓、各部门协同抓的工作格局,制定了详细的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,确保防控工作有序推进。
(二)广泛宣传动员,提高防控意识
- 线上宣传: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、微博、短信等新媒体平台,发布登革热防控知识和宣传海报[X]次,推送防控信息[X]条,覆盖人群达[X]人次,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知水平。
- 线下宣传: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线下宣传活动,如在社区、学校、商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设置宣传栏、悬挂横幅、发放宣传资料等,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[X]份,设置宣传栏[X]个,悬挂横幅[X]条,营造了浓厚的防控氛围。
(三)强化监测预警,及时掌握疫情动态
- 蚊媒监测:组建了专业的蚊媒监测队伍,定期对辖区内的伊蚊密度进行监测,共设置监测点[X]个,每周开展监测[X]次,截至目前,累计监测[X]次,及时掌握了蚊媒密度变化情况。
- 疫情监测:加强与卫生健康部门的沟通协作,建立了疫情信息共享机制,及时收集、分析和报告登革热疫情信息,对发热病人进行严格排查,共排查发热病人[X]人次,未发现疑似登革热病例。
(四)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,消除蚊虫孳生环境
- 清除积水:组织发动社区居民、志愿者等力量,全面清理辖区内的闲置容器、花盆托盘、沟渠、下水道等易积水部位,累计清理积水点[X]处,切实减少蚊虫孳生场所。
- 环境治理:加强对公共场所、建筑工地、城中村等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整治,定期进行清扫保洁,确保环境整洁卫生,共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[X]次,清理垃圾[X]吨。
(五)科学实施化学防制,降低蚊虫密度
- 药物喷洒:根据蚊媒监测结果,合理选用杀虫剂,对重点区域进行定期药物喷洒,共喷洒药物面积达[X]万平方米,有效降低了蚊虫密度。
- 投放蚊幼杀虫剂:在积水难以清除的区域,投放蚊幼杀虫剂,抑制蚊虫幼虫生长,共投放杀虫剂[X]处,投放量[X]千克。
工作成效
通过一系列防控措施的实施,取得了显著的成效,截至目前,辖区内未发生登革热疫情,伊蚊密度得到有效控制,居民的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明显提高,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控登革热的良好局面。
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
(一)存在的问题
- 部分居民对登革热防控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全面,存在侥幸心理,环境卫生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。
- 防控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,如个别区域的蚊媒监测还不够及时,环境卫生整治还不够彻底。
(二)下一步工作计划
- 持续加强宣传教育,创新宣传方式和内容,不断提高居民的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,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行动,形成长效机制。
- 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,加密蚊媒监测频次,扩大监测范围,及时发现潜在风险,做到早发现、早报告、早处置。
- 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,开展拉网式排查,对重点区域进行反复清理,确保无卫生死角和积水隐患,加强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监督检查,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。
-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,形成工作合力,共同推进防控登革热工作深入开展,全力保障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。
防控登革热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我们将以此次工作总结为契机,认真总结经验教训,不断改进工作方法,持续加强防控工作,坚决打好打赢登革热防控攻坚战,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