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是生命之源,饮水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需求,为了保障陕西省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,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,陕西省水利厅组织开展了全省饮水安全排查工作,本次排查工作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出发点,以解决饮水安全突出问题为重点,全面排查了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管理、运行维护、水质保障等方面的情况,现将排查工作报告如下:
排查范围与方式
(一)排查范围本次排查范围覆盖了陕西省所有县(市、区),包括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。
(二)排查方式本次排查采取了现场查看、查阅资料、走访群众等方式,对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了全面排查,还委托了专业检测机构对部分工程的水质进行了检测。
排查结果与分析
(一)工程建设管理情况
- 建设标准: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基本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,工程质量总体较好,但也存在部分工程建设标准偏低、管网漏损严重等问题。
- 水源保护:各地普遍重视水源保护工作,采取了划定水源保护区、设立警示标志等措施,保障了水源水质安全,但也存在部分水源地保护措施不到位、保护区内存在污染源等问题。
- 水质检测:各地均建立了水质检测制度,定期对水源水、出厂水和末梢水进行检测,但也存在部分检测机构不具备资质、检测设备落后等问题,影响了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
(二)工程运行管理情况
- 管理体制: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基本理顺,大部分县(市、区)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机构,明确了管理职责,但也存在部分县(市、区)管理体制不顺、职责不清等问题。
- 运行机制:各地普遍建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制度,明确了工程管理方式、水价核定和水费计收等内容,但也存在部分工程运行机制不健全、管理不善等问题。
- 维修养护:各地均安排了一定的维修养护资金,用于工程的日常维修养护,但也存在部分县(市、区)维修养护资金不足、使用不规范等问题,影响了工程的正常运行。
(三)水质保障情况
- 水源水质: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水质总体较好,但也存在部分水源地水质不达标、存在污染隐患等问题。
- 出厂水水质:各地均加强了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出厂水的水质检测,出厂水水质基本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,但也存在部分工程出厂水水质不稳定、存在超标现象等问题。
- 末梢水水质: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末梢水水质总体较好,但也存在部分地区末梢水水质不达标的问题。
存在的主要问题
(一)工程建设管理方面
- 建设标准偏低:部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标准偏低,管网漏损严重,影响了工程的供水效果和水质安全。
- 水源保护措施不到位:部分水源地保护措施不到位,保护区内存在污染源,影响了水源水质安全。
- 水质检测能力不足:部分水质检测机构不具备资质,检测设备落后,影响了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
(二)工程运行管理方面
- 管理体制不顺:部分县(市、区)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体制不顺,职责不清,影响了工程的正常运行。
- 运行机制不健全:部分工程运行机制不健全,管理不善,导致工程效益发挥不充分。
- 维修养护资金不足:部分县(市、区)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资金不足,影响了工程的正常维修养护。
(三)水质保障方面
- 水源水质不稳定:部分水源地水质不达标,存在污染隐患,影响了工程的供水水质。
- 出厂水水质不稳定:部分工程出厂水水质不稳定,存在超标现象,影响了工程的供水水质。
- 末梢水水质不达标的问题:部分地区末梢水水质不达标,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。
建议与措施
(一)加强工程建设管理
- 提高工程建设标准: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投入,提高工程建设标准,确保工程质量。
- 加强水源保护:完善水源保护措施,划定水源保护区,设立警示标志,加强水源地巡查和监管,确保水源水质安全。
- 提高水质检测能力:加强水质检测机构建设,提高检测设备和技术水平,确保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
(二)加强工程运行管理
- 理顺管理体制:进一步明确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机构的职责,加强对工程的监督管理。
- 健全运行机制: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制度,明确工程管理方式、水价核定和水费计收等内容,确保工程的良性运行。
- 加大维修养护资金投入:建立稳定的维修养护资金投入机制,加强对工程的维修养护,确保工程的正常运行。
(三)加强水质保障
- 稳定水源水质: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,确保水源水质稳定达标。
- 稳定出厂水水质: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质检测和监督管理,确保出厂水水质稳定达标。
- 提高末梢水水质:加强对末梢水的监测和管理,确保末梢水水质达标。
本次排查工作全面掌握了陕西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现状,发现了存在的问题,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,下一步,陕西省水利厅将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,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,提高工程质量和供水水质,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