隐性债务化解工作报告

thought1688

隐性债务化解工作报告

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,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,其中隐性债务更是成为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,为有效化解隐性债务,保障地方经济稳定运行,现将隐性债务化解工作报告如下:

工作背景

近年来,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,其中隐性债务占比逐年上升,这些隐性债务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、城投债、土地储备贷款等,涉及领域广泛,风险隐患较大,为防范和化解隐性债务风险,保障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,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隐性债务化解工作。

工作目标

  1. 降低隐性债务规模:通过盘活存量、控制增量,力争在3年内将隐性债务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。

  2. 优化债务结构:调整债务期限、利率和融资渠道,降低融资成本,提高债务风险抵御能力。

  3. 完善债务管理制度:建立健全债务管理机制,加强债务风险监测和预警,确保债务安全。

工作措施

  1. 加强债务源头治理:严格控制新增隐性债务,严禁违规举债,对违规举债行为严肃查处。

  2. 盘活存量债务:通过资产重组、债务置换、债务重组等方式,降低存量债务成本,优化债务结构。

  3. 严控增量债务: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,规范城投债发行,严格控制土地储备贷款规模。

  4. 提高债务风险抵御能力: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,加强债务风险监测,确保债务安全。

  5. 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:加大对隐性债务化解工作的政策支持和宣传力度,提高全社会对隐性债务风险的认识。

工作成效

自隐性债务化解工作开展以来,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,隐性债务规模逐年下降,截至2021年底,全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2016年底下降了约30%,债务结构得到优化,融资成本逐步降低,债务风险抵御能力得到提升。

隐性债务化解工作是一项长期、艰巨的任务,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,确保隐性债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,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