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医共体工作总结

thought1688

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,中医医共体建设作为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,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,过去一段时间,我们中医医共体积极探索、扎实推进各项工作,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,现将工作总结如下:

工作开展情况

(一)完善组织架构,强化协同合作

成立了以牵头医院为核心,联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医共体组织架构,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,建立了定期沟通协调机制,通过召开联席会议、工作推进会等形式,及时解决医共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,加强了牵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服务、人才培养、技术支持、管理等方面的协同合作,形成了上下联动、优势互补的工作格局。

(二)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

  1. 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
    •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馆进行标准化建设,按照统一标准配备中医诊疗设备,改善中医诊疗环境,大部分基层中医馆已达到建设标准,能够为群众提供较为规范的中医药服务。
    • 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,通过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、进修学习、专家下基层带教等方式,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的业务水平,共举办各类中医药培训班[X]期,培训基层中医药人员[X]人次,选派基层中医药人员到牵头医院进修[X]人次。
  2. 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
    • 制定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计划,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推广应用++、艾灸、推拿、拔罐等中医适宜技术,组织专家深入基层进行技术指导,确保适宜技术规范应用,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[X]%以上,群众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知晓率和满意度不断提高。
    • 建立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,依托牵头医院的中医优势科室,开展适宜技术的培训、示范和推广工作,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远程指导,提高了适宜技术的推广效率。

    (三)优化医疗服务流程,提高服务质量

    1. 建立双向转诊机制
      • 制定了双向转诊标准和流程,明确了转诊的条件、程序和责任,建立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,为患者提供便捷、高效的转诊服务,截至目前,共完成双向转诊[X]人次,其中基层上转[X]人次,牵头医院下转[X]人次,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。
      • 加强对双向转诊患者的跟踪服务,建立转诊患者信息台账,及时了解患者在上级医院的治疗情况和康复需求,为下转患者提供后续的康复指导和随访服务,确保患者得到连续、全程的医疗服务。
    2. 开展远程医疗服务
      • 利用信息化技术,建立了远程医疗服务平台,实现了牵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远程会诊、远程影像诊断、远程心电诊断等服务,通过远程医疗服务,基层患者能够在本地享受到上级医院专家的诊断和治疗建议,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,共开展远程医疗服务[X]例,其中远程会诊[X]例,远程影像诊断[X]例,远程心电诊断[X]例。
      • 加强远程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护,确保设备正常运行,定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,提高其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,保障远程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。

      (四)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

      1. 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
        • 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,如中医药健康科普讲座、中医药文化展览、中医药适宜技术体验等,向群众普及中医药知识,传播中医药文化理念,共举办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[X]场次,受益群众达[X]人次。
        • 利用新媒体平台,如微信公众号、微博等,发布中医药科普文章、视频等内容,扩大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范围,通过线上互动,解答群众关于中医药的疑问,提高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认同感。
      2. 推进中医药文化进基层
      3. 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相结合,在基层中医馆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场所设置中医药文化宣传栏,展示中医药历史文化、科普知识、特色疗法等内容,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服务过程中,融入中医药文化元素,如在中医诊室张贴中医名言警句、摆放中医药文化书籍等,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。

        工作成效

        (一)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

      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诊疗环境得到明显改善,中医药人员业务水平不断提高,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更加广泛,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、优质的中医药服务,中医医共体成员单位的中医药门诊人次、住院人次较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,中医药服务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占比逐步提高。

        (二)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

        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,有效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,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,远程医疗服务的开展,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断水平,减少了患者的奔波之苦,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,患者对医共体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达到[X]%以上。

        (三)中医药文化得到广泛传播

        通过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和推进中医药文化进基层,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不断提高,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,中医药文化逐渐深入人心,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。

        存在问题

        (一)人才短缺问题依然突出

        中医医共体建设需要大量的中医药专业人才,但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才短缺的问题仍然较为严重,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,高层次、高学历人才匮乏,部分中医药人员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。

        (二)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

        虽然建立了远程医疗服务平台,但信息化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还不够完善,信息共享程度不高,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设备老化,影响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。

        (三)中医药服务内涵有待丰富

        中医药服务在预防、康复、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,中医药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完全彰显,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项目相对单一,缺乏个性化、差异化的服务。

        下一步工作计划

        (一)加强人才队伍建设

        1.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,制定优惠政策,吸引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。
        2. 加强与高校、科研机构的合作,开展订单式培养,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向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。
        3.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,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待遇,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,稳定人才队伍。

        (二)推进信息化建设

        1. 加强信息化系统的整合和优化,实现医共体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、资源共享。
        2. 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设备的投入,更新升级设备,提高信息化水平。
        3. 拓展信息化应用领域,开展电子病历共享、远程医疗协作、智慧中医药服务等,提升医疗服务的智能化水平。

        (三)丰富中医药服务内涵

        1. 加强中医药在预防、康复、养生保健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建设,开展中医治未病、中医康复等特色服务项目。
        2. 挖掘和传承中医药特色优势,结合地域特点和群众需求,开发个性化、差异化的中医药服务产品。
        3. 加强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,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服务模式,提高临床疗效。

        中医医共体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,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为核心,不断总结经验,查找不足,持续推进中医医共体建设,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、高效、便捷的中医药服务,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💪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