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总结

thought1688

矿山开采在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资源的同时,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破坏,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,近年来,我们积极推进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工作,取得了阶段性成效,现将工作总结如下:

工作开展情况

(一)全面排查,摸清底数

组织专业人员对辖区内矿山进行地毯式排查,详细掌握各矿山的开采现状、生态破坏情况以及周边环境影响等信息,建立了完善的矿山生态环境档案,为后续精准治理提供了依据。

(二)制定方案,科学治理

依据排查结果,为每个矿山量身定制生态保护修复方案,方案涵盖了植被恢复、土壤改良、水土流失防治等多个方面,确保治理措施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,对于一些废弃矿山,采用覆土绿化、修筑挡土墙等方式,有效防止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,同时促进了植被的快速生长。

(三)强化监管,严格执法

加强对矿山开采活动的日常监管,严厉打击非法开采、超层越界开采等违法行为,建立了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,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,对违规矿山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,切实维护了矿山生态环境秩序。

(四)加大投入,保障治理

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,并整合地方财政资金,加大对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的投入,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治理,通过PPP模式等,拓宽资金来源渠道,为治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。

工作成效

(一)生态环境明显改善

经过一系列治理措施的实施,许多矿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,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山披上了绿装,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,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,土壤质量逐步提升,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,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。

(二)地质灾害风险降低

通过对矿山边坡的加固、排水系统的完善等措施,有效降低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,一些曾经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,如今变得安全稳定,保障了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
(三)资源利用效率提高

在矿山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,注重对资源的综合利用,通过对废弃矿石的回收再利用、尾矿库的治理等,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,减少了资源浪费,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。

经验与做法

(一)加强部门协作

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涉及多个部门,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、协同作战,在工作中,我们建立了定期沟通协调机制,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,形成了工作合力,共同推进治理工作顺利开展。

(二)注重科技创新

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和设备,提高治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,采用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,实时掌握矿山生态变化情况;运用生物修复技术,加速植被恢复进程。

(三)强化宣传引导

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性,提高企业和群众的环保意识,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生态保护责任,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监督,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心、支持和参与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良好氛围。

存在问题

(一)部分治理难度较大

一些历史遗留矿山开采时间长、破坏程度深,治理难度超出预期,部分矿山存在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,治理成本高、周期长,给治理工作带来了较大挑战。

(二)资金缺口仍然存在

尽管通过多种方式拓宽了资金渠道,但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资金需求巨大,现有资金仍难以满足全部治理项目的需要,部分治理项目因++++进展缓慢。

(三)监管长效机制有待完善

虽然建立了监管机制,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,如监管力量不足、监管手段不够先进等,导致对一些矿山的监管存在漏洞,非法开采等违法行为时有反弹。

下一步工作计划

(一)持续推进治理工作

针对剩余未治理完成的矿山,加大工作力度,优化治理方案,集中力量攻坚,确保按时完成治理任务,对已治理的矿山加强后期管护,巩固治理成果。

(二)多方筹措资金

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力度,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,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,创新融资方式,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,努力解决资金缺口问题。

(三)完善监管长效机制

加强监管队伍建设,充实监管力量,提高监管人员业务水平,运用信息化手段,建立智能化监管平台,实现对矿山的实时动态监管,完善联合执法机制,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,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,确保矿山生态环境长治久安。

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,坚定信心,真抓实干,不断巩固和扩大治理成果,为建设美丽家园、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