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,对于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需求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,自开展城乡居民医保试点工作以来,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,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,现将试点工作总结如下:
工作进展
(一)参保覆盖情况
通过广泛宣传动员、加强组织协调等措施,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逐年稳步增长,截至[具体时间],试点地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了[X]%,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,为广大居民提供了基本医疗保障。
(二)基金筹集与管理
- 基金筹集:按照个人缴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原则,合理确定缴费标准,确保基金筹集到位,个人缴费标准逐年适度提高,政府补助力度不断加大,为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。
- 基金管理:建立健全了基金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,加强基金收支管理,严格执行基金财务预决算制度,确保基金安全、规范运行,加强基金监督检查,严厉打击各种套取、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,确保基金专款专用。
(三)待遇保障水平
- 门诊待遇:逐步提高门诊统筹保障水平,扩大门诊保障范围,将常见病、多发病的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,提高了参保居民门诊就医的保障水平,试点地区门诊统筹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了[X]%,年度最高支付限额达到了[X]元。
- 住院待遇:合理确定住院报销比例和起付线、封顶线,提高了住院保障水平,参保居民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发生的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,报销比例普遍达到了[X]%以上,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有所不同,一般在[X]万元以上,逐步扩大了医保目录范围,将更多的临床必需、疗效确切的药品和诊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,满足了参保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。
(四)医疗服务监管
- 定点医疗机构管理: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,明确双方权利义务,规范医疗服务行为,建立健全定点医疗机构考核评价机制,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、费用控制、医保政策执行等情况进行考核评价,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。
- 医疗费用控制:通过推行按病种付费、按人头付费、总额预付等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,加强医疗费用监控和审核,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,试点地区医保基金次均住院费用增长率、人均门诊费用增长率等指标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。
(五)信息化建设
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医保信息化建设,建立了统一的医保信息管理系统,实现了参保登记、缴费、报销结算等业务的信息化办理,方便了参保居民就医结算,加强医保信息系统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,实现了医疗费用实时上传、审核和结算,提高了医保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。
主要做法
(一)加强组织领导
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,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居民医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,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,加强协调配合,形成了工作合力,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,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,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。
(二)广泛宣传动员
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乡居民医保政策,提高政策知晓率,利用电视、广播、报纸、网络等媒体,开展政策宣传解读活动;印发宣传资料,深入社区、乡村进行宣传;组织工作人员上门宣传,面对面解答群众疑问,结合医保扶贫等工作,重点对贫困人口、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进行精准宣传,确保他们了解政策、享受待遇。
(三)强化部门协作
医保部门与财政、卫健、税务等部门密切配合,协同推进试点工作,财政部门及时足额落实政府补助资金,确保基金筹集到位;卫健部门加强医疗机构管理,规范医疗服务行为,提高医疗服务质量;税务部门积极做好城乡居民医保费征收工作,确保缴费工作顺利完成,各部门各司其职、各负其责,共同推动城乡居民医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。
(四)注重政策衔接
做好城乡居民医保与城镇职工医保、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,避免重复参保、重复享受待遇等问题,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,加强医保部门与民政、扶贫等部门的沟通协调,及时获取贫困人口、低保对象、特困人员等特殊群体信息,实现精准识别、精准参保、精准救助,优化医保报销流程,提高报销效率,方便群众就医结算。
存在问题
(一)部分群众参保积极性有待提高
虽然通过广泛宣传动员,参保率有了较大提高,但仍有部分群众对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认识不足,参保积极性不高,主要原因包括部分群众经济条件有限,缴费压力较大;对医保政策了解不够深入,存在疑虑等。
(二)医保基金运行压力较大
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和医保保障水平的逐步提高,医保基金支出压力不断增大,由于部分医疗机构存在过度医疗、不合理收费等问题,导致医保基金浪费现象时有发生,给医保基金运行带来了一定风险。
(三)医疗服务监管有待加强
虽然建立了一系列医疗服务监管制度,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,仍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,部分医疗机构为追求经济效益,存在分解住院、挂床住院等违规行为,影响了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和医疗服务质量。
(四)信息化建设仍需完善
城乡居民医保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,但还存在一些问题,如信息系统稳定性有待提高、数据质量不高、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够充分等,影响了医保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。
下一步工作计划
(一)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
持续加大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宣传力度,创新宣传方式方法,提高宣传效果,针对部分群众参保积极性不高的问题,深入分析原因,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,如加大财政补贴力度、优化缴费方式、开展典型案例宣传等,引导群众积极参保。
(二)强化医保基金管理
- 加强基金收支管理:科学合理编制医保基金收支预算,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制度,确保基金收支平衡,加强基金财务核算,规范基金支出,严格控制不合理费用支出。
- 完善基金监督机制:建立健全医保基金监督长效机制,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,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的监督检查力度,严厉打击各种套取、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,确保基金安全。
- 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:进一步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,完善按病种付费、按人头付费、总额预付等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,充分发挥医保支付的激励约束作用,促进医疗机构合理控制医疗费用,提高医疗服务质量。
(三)加强医疗服务监管
- 完善监管制度: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监管制度,明确监管职责和监管标准,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的全流程监管。
- 加强信息化监管: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,建立医保智能监控系统,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、诊疗行为等进行实时监控,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。
- 强化考核评价: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考核评价,将考核结果与医保基金支付、定点资格挂钩,激励医疗机构规范医疗服务行为,提高服务质量。
(四)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
- 优化信息系统功能: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医保信息管理系统,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,完善系统功能模块,实现医保业务全流程信息化办理,为参保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。
- 加强数据质量管理: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管理制度,加强数据采集、录入、审核等环节的管理,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。
- 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:加强医保部门与财政、卫健、税务、民政、扶贫等部门的信息共享,实现数据互联互通,提高工作协同效率,为医保政策精准实施提供数据支持。
城乡居民医保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,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,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们将继续加强组织领导,强化工作措施,不断完善政策制度,提高管理服务水平,努力推动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持续健康发展,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优质、高效、便捷的医疗保障服务,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医保改革发展成果😃。